走訪齊魯大地 探訪兩岸共同的精神家園

時間:2012-07-11 14:28   來源:人民網(wǎng)

  兩岸文化界人士在蒲松齡紀念館留影。

  “儒墨顯學,俱出齊魯”。7月2日到9日,臺灣文化界近百位人士走過齊魯大地,參加“情系齊魯·兩岸文化聯(lián)誼行”交流活動,一些瞬間定格在記者的采訪本和鏡頭里——

  孔子墓前,中雨,待行過鞠躬禮的人群撐傘散去,臺灣德簡書院主持人王鎮(zhèn)華于泥水中三叩九拜、起身后眼含淚水……

  孟府庭院,石榴樹下,臺東生活美學館館長林永發(fā)駐立良久,記者介紹:“石榴多籽,植于庭院取個吉利!绷逐^長說:“我倒希望這是文化的種籽,播散到我們?nèi)粘5纳钪腥!?/p>

  行車途中,70歲的辛鄭美麗應大家邀請高歌一曲,她唱的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獨子其子……

  問孔

  “天安門前的孔子像為什么搬走?”7月5日,曲阜孔子研究院、北京師范大學周桂鈿教授的講座由此切題,他認為100年來有關孔子的爭議使得很多人對孔子還有誤解,他說:“我研究了30多年儒學,對孔子有敬畏之心,如果有一些道理我不明白或者認為說的不對,我會再想一想,想懂一句是一句。懂了之后會發(fā)現(xiàn)孔子說的是對的。從網(wǎng)上的民意看有七成人贊成搬走孔子像,尊重民意搬走是對的;如果有一天大家希望立孔子像,再搬回來也沒有錯。孔子和儒學對中華民族的貢獻不會因為這些事情而有所改變。”

  周桂鈿先生講了他對孔子的認識過程,他對“父子相隱”、“和而不同、同而不和”的理解,解釋了孔子對政治權(quán)威與家庭倫理的闡述。

  講座剛結(jié)束,臺灣交流團副團長張京育先生第一個舉手提問:“如果孔子活到漢代,他如何看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周先生答:“孔子不會同意,這與他對世界的認識不符合。實際上誰也不能罷黜百家,醫(yī)家、墨家、法家在社會上各有其位置,把儒家和法家對立起來,那是后代的誤解,孔子對法家人物如晏嬰、管仲、子產(chǎn)都有很高的評價!

  世新大學曾永義教授提問:“孔子是最講禮的,您認為孔子像該不該戴冠?手的位置是什么樣的?是不是佩劍?”周先生實言相答:“對這個我沒有研究。”聯(lián)想到一路看的孔子像用的都是相傳吳道子畫的版本,孔子并未戴冠佩劍,記者采訪曾教授的看法,他說:“當然應該戴冠佩劍,‘君子死而冠不免’、‘劍履上殿’,說的都是冠和劍的意義,手應該是垂拱,‘垂拱而治’。吳道子畫得好,但對儒學卻不一定精通!

  說齊

  7月3日,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討會上,山師大程奇立教授論述齊、魯文化的最初分別:姜太公封齊后,“因其俗,簡其禮”,對當?shù)氐臇|夷文化采取認同和發(fā)展的態(tài)度,致使后來的齊國風氣開放,注重經(jīng)世致用,有利于工商業(yè)的發(fā)展。而周公子伯禽封到魯?shù)睾,“變其俗,革其禮”,因循周禮,令魯國呈現(xiàn)農(nóng)業(yè)社會的文化特征,保守有余。在百家爭鳴的潮流中,齊、魯文化合流,最終形成了以儒家禮樂為核心的齊魯文化。

  “如何看待齊、魯?shù)亩涕L?”記者向頗有仙風道骨之風的臺北大學榮譽教授辛晚教提出問題。到了齊國故都淄博后,辛先生才開始回答。他慢條斯理地講起了晏嬰使楚的故事,結(jié)論是:“這個人很聰明,很能干!比缓笥种v了阻孔事齊的故事,結(jié)論是:“這個人很權(quán)謀!弊詈笥种v了陳蔡斷糧的故事,結(jié)論是:“孔子不懼不疑!彪m然齊國的醫(yī)學、冶鑄、制陶等技術位于列國之首,但自負自保,秦攻魏,滅燕、趙,齊國均不救,秦滅五國后滅齊,齊國800年的基業(yè)完結(jié)。辛先生不下結(jié)論,但他的態(tài)度和對魯國“禮樂文化”的推崇傳遞了出來,他說:“禮樂文化是華夏文化的特征,儒家是人本主義,不是聰明主義。”

  程奇立教授的結(jié)論是,齊魯文化的合流才使這一地域文化處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干地位,一直緊密契合社會政治和社會生活的需要,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和意識。

  論今

  走過孔廟、孟府、岱廟,也走過山東博物館、齊國歷史博物館、臺兒莊大戰(zhàn)紀念館,臺中市文化局局長葉樹姍說:“我們一路在驚嘆‘哇,好大!哇,好雄偉’!但除了大和雄偉之外,博物館還要給人感動,讓人進到特定的氛圍里,看到文物,也看到文化!

  文物吸引旅游的人潮,但往往人潮來了,文化不見了。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局長林明美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做過博物館館長,也做過觀光工作,做觀光的時候做著做著,忽然發(fā)現(xiàn)文化不見了,這是很大的問題。不是建了館、擺了文物就是博物館,要活化文化,活化資源,讓現(xiàn)代的人、外行的人看得進去、看得懂,這需要功夫和用心。”

  臺灣交流團團長林圣芬說,齊魯大地是儒家文化的源頭,儒家文化60多年來在臺灣沒有斷過線,因此這里也是臺灣文化的故鄉(xiāng)和兩岸共同的精神家園。兩岸發(fā)展階段不同,文化建設都曾經(jīng)犯過錯誤,比如臺灣曾經(jīng)過度強調(diào)場館,蓋了一些“蚊子館”,希望這些可以給大陸提供參考,不要重蹈覆轍。

  交流團副團長張京育說,文化是一種生活,不僅是文化景點,也不僅是專家研究的對象,文化要貫穿到社區(qū)和人民的生活中去,這是兩岸文化管理者最大的挑戰(zhàn)。文化建設不僅是文化部門的事,要和其他單位結(jié)合起來,使每個人被文明所化。

  此次最吸引兩岸文化界人士的話題就是文化產(chǎn)業(yè),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陳春霖向記者直抒觀點:文化產(chǎn)業(yè)是一個產(chǎn)業(yè),要有產(chǎn)值,要有附加價值,文物的簡單復制不等于文化產(chǎn)業(yè),劃一片文化園區(qū)也不等于文化產(chǎn)業(yè),開一個文化博覽會也不等于文化產(chǎn)業(yè),要扎實地研究什么樣的文化環(huán)境、文化資源適合發(fā)展什么樣的文化產(chǎn)業(yè),不能表面化,自欺欺人。

  走過齊魯大地,探訪精神家園,兩岸文化界人士感受到中華文化資產(chǎn)的寶貴和不愧先祖的沉重責任!皟砂段幕慕涣髋c攜手決不是可有可無,文化的復興會引發(fā)民族意識的覺醒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标惔毫卣f。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wǎng)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

吉林省| 昭觉县| 鹿邑县| 藁城市| 汉源县| 平舆县| 张家口市| 化州市| 土默特右旗| 鄂托克旗| 化隆| 古蔺县| 名山县| 岳西县| 城市| 保德县| 红桥区| 招远市| 平南县| 恩平市| 永州市| 新干县| 盐池县| 万载县| 邮箱| 获嘉县| 江源县| 固安县| 叶城县| 望都县| 巴林右旗| 双鸭山市| 孟州市| 高州市| 黄山市| 乌拉特后旗| 客服| 深州市| 铁力市| 松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