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危機背后摻雜的是更深層較量,那就是美國與歐洲正在展開一場貨幣主導權與債務資源的大戰(zhàn)。事實上,美國依然延續(xù)其金融貨幣霸權所賦予的“結構性權力”。而自從歐元誕生之日起,歐元就作為全球最有力的潛在競爭對手,全面挑戰(zhàn)美元霸權體系。
首先,歐元削弱了美元在國際貿易中的結算貨幣地位。對新興市場國家來說,歐元提供了一種能夠替代美元的結算貨幣選擇。由于歐元區(qū)主要出口商品品種與美國具有競爭性,歐元結算量的上升就必然導致美元結算量的下降。結算量就是定價權,美元結算量的比重下降意味著美國在國際市場上定價權的流失。
其次,歐元沖擊了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歐元誕生之后占全球總外匯儲備量的比重不斷上升,而美元則持續(xù)下降。根據IM F的官方外匯儲備構成數據統(tǒng)計,從1996年到2009年,美元在國際儲備中的地位經歷了一個“倒U”型走勢,在歐元正式成立之前和成立初期,美元在國際儲備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其占世界儲備的比重從1995年的59%上升到了2001年底71.5%。但是,自從2001年以后,美元的比重就開始不斷下降,截至2010年已經滑落到62.1%。
然而,對美國的威脅似乎還不僅僅是這些,還有一個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美國債券與歐洲債券的資源爭奪,這個恐怕是美國最為擔憂的。在借款“依賴型”體制下,美國長期國際貿易逆差和經常賬戶逆差能夠維持,需要以美元不間斷地循環(huán)周轉運動為保證。而要保證美元不間斷地循環(huán)周轉運動,就必然要依賴其他國家的商品出口換取美元,其他國家又用換取的美元通過購買美國債券投資于美國,于是美元回流至美國,為其債務進行融資。
令美國擔憂的是,與美國相似歐洲國家也基本是“債務依賴型國家”。根據IM F的數據庫,世界外債發(fā)行數量最多的前十個國家,包括了美國、7個歐洲國家以及亞洲的日本和澳大利亞,這10個國家對外發(fā)行的債券占全球的83.8%,而這其中歐元區(qū)各國債券市場加總后規(guī)模占到了全球的45%,已經超過了美國32%左右的份額,無疑這是對美國債務依賴體系的最大挑戰(zhàn)。
金融危機以來,美聯儲已經成為美國債務的最大買家,并且通過量化寬松政策讓債務貨幣化。危機爆發(fā)至今,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總規(guī)模由2007年6月的8993億美元上升到2011年5月初的27231億美元,是危機前的3倍。而今美聯儲即將在6月停止6000億美元的國債購買計劃,由誰來繼續(xù)接手如此龐大的債務是最大的問題。在美國貨幣和財政雙雙承壓的情況下,只有制造一個比美國國債還爛的債券,才可能讓金融市場在壞與更壞之間選擇一個較好的。
于是,近期美國評級機構不斷調低希臘、愛爾蘭、比利時的主權信用評級,輪番對歐債危機制造動蕩,大舉做空歐元,美元利用“避險屬性”和階段性強勢,使資本大量回流美國本土,而美國成了這場危機的贏家,包括美國國債、美股及其它機構債券在內的美元資產大受追捧。盡管當前美國國債已經突破債務上限,但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和3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創(chuàng)下五個月低點,美國國債受到超額認購,債務融資得以順利進行。
內外夾擊之間,歐債危機不再是歐洲五國的危機,債務危機由邊緣國家向核心國蔓延的風險正在進一步加大,等待歐洲將是新一輪的債務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