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guān)鍵詞:
中國臺灣網(wǎng)  >   理論頻道  >   理論

儒學視域下中國精神的民族特色

2017年03月21日 13:26:09  來源:人民網(wǎng)
字號:    

  中國精神的內(nèi)涵非常豐富,但其最深厚的根源,來自于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和智慧。中國精神,在內(nèi)涵上既反映了人類社會共性的文明成果,也包含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智慧創(chuàng)造,唯有如此,才能彰顯“中國精神”的內(nèi)涵和價值。正確理解中國精神的民族特色,既是全面理解中國精神內(nèi)涵的需要,也是樹立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儒學視域下的中國精神,有以下民族特色:

  首先,在如何看待人類自身的命運問題上,中西方的文化存在巨大差別。“命運”的話題,是人類文明史上的永恒話題,如何看待“命運”問題,與人類的文明道路和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息息相關(guān)。西方文化深受宗教的影響,認為上帝是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的創(chuàng)造者,人類最終的救贖和希望就在上帝那里,這就是學者們所共識的“外在超越”之路。與此相反,在“誰在救贖人類”的問題上,中華文化提倡“自強不息”的內(nèi)在救贖,強調(diào)人類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這與西方文化的“皈依上帝”的“外在救贖”有著根本的區(qū)別。

  西方文化認為作為原罪的人,只有祈求上帝的庇護和寬恕才能得到救贖。中華文化則認為這個世界沒有創(chuàng)世主,世界本來如此。這就是《易傳》上所言: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這也是孔子為什么強調(diào)“敬鬼神而遠之”的道理。所謂的“敬”,是為了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目的是為了道德教化,而不是引導人走向迷信的外在崇拜;所謂的“遠之”,是孔子擔心人們一旦走向了盲目崇拜和狂熱迷信之后,就會迷失人生自我把握命運的方向。在中國明代,有一本家訓《了凡四訓》,其中明確提出“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強調(diào)每一個人的命運,都在自己的手里,一個人有什么樣的德行和人格,有什么樣的智慧和境界,做出什么樣的努力,決定了人們的命運和人生軌跡。

  可以說,這種自強不息的人生精神,既是中華民族博大智慧的體現(xiàn),也是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無論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還是人類社會,到底發(fā)展的路向在何方?切不可走向?qū)ν獠可衩亓α康拿つ砍绨莺兔孕,最重要的就在于人們自己的覺悟和智慧,在于人們怎么樣深刻認識自己和宇宙,采取什么樣的行為和努力。十八大以來,在中紀委查處的一些違法、違紀的官員中,有些人甚至買了護身符保自己平安,這種迷信完全背離了中華文化的內(nèi)在精神!懊晕伊ⅰ,“福自己求”,每一個人的命運都在于自己如何把握,領(lǐng)導干部最好的護身符就是我們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個領(lǐng)導干部,如果能夠有浩然之氣,風清氣正,盡責任守規(guī)矩,一定會平平安安,這樣既服務了社會和人民,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梢哉f,自強不息的文化精神是中華文化對全世界的一種啟蒙,面向未來,人類社會的大家庭,只有好好合作,互相尊重、學習和包容,互利共贏,這才是人類的未來之路。否則,如果帶著唯我獨尊的狂妄,奉行所謂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的野蠻,固守零和游戲的狹隘自私,推行對抗和沖突的霸權(quán)主義,都不會給人類帶來任何的希望。

  其次,在思維方式上,西方文明從柏拉圖的理念和現(xiàn)實世界二分,到基督教的天堂和地獄的對立,再到康德“此岸”和“彼岸”的分野,養(yǎng)成了西方文化根深蒂固的二元對立和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美國奧斯卡取得大獎的影片,很多的主題都脫不掉“正義與邪惡”二元對立的窠臼。在這種思維方式的作祟下,西方社會往往有骨子里的優(yōu)越,對其他國家和民族帶有根深蒂固的偏見和傲慢,仿佛自己就是文明和先進的代表,凡是和自己不一樣的文化和做法,均被打上有色眼鏡的烙印。中華文化則不是如此,孟子說“物之不齊,物之情也”,認為我們生活的世界本就多姿多彩,五彩紛呈,每一個人、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優(yōu)勢;同時,每一個國家也都有自己的問題和缺點。正是基于這樣的認知,孔子提出“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保熬雍投煌,主張不同人、不同文化形態(tài)之間相互尊重和學習,而絕對不是把自己當作真理的化身,對那些和自己不一樣的文化和制度,就大加鞭笞甚至攻擊?陀^地說,西方國家有他們的優(yōu)點,但事實上他們的問題也是非常之多;我們作為發(fā)展中國家,問題不少,但我們也有很多的優(yōu)勢?磫栴}絕不可非此即彼,二元對立,而應該客觀地呈現(xiàn)出世界的本來面貌,用正確的價值觀做出判斷。

  再次,在宇宙萬物的關(guān)系問題上,西方文化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必然帶來現(xiàn)實社會的沖突和對抗。西方某些國家往往把自己當作真理的掌握者,帶著所謂的“高傲”和“自負”,自以為是正義的代表,是上帝的選民,對那些與自己的文化和制度不一樣的國家,采取敵視和對抗的態(tài)度。這實際上成了當今世界充滿沖突和對抗的文化根源。那么宇宙萬物的關(guān)系究竟是什么樣呢?《中庸》做出了非常好的回答:“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薄R簿褪钦f世界萬物,不是互相征服和零和游戲,更不是互相對抗和沖突的關(guān)系,而是互相資生、互相哺育。用在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guān)系上,中國發(fā)展的好,對世界都是利好;世界其他國家都和平、安寧與富庶,中國也才能更好。中國崛起是任何國家都阻擋不了的趨勢,而且中國的發(fā)展為世界提供了巨大的機會,是當今世界經(jīng)濟的最大引擎,可是某些國家由于自身文化的局限,并不能認識到萬物并育的關(guān)系,不斷的給中國發(fā)展制造障礙。實際上,對抗沒有出路,合作共贏才是人類的未來。正是基于中華文化的智慧,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路一帶”外交政策,成立亞投行,奉行和平共處、互利共贏的外交理念,引導全世界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應該說,這是非常智慧的政策和理念,儒家文化的這種精神和智慧,應該成為全世界的外交準則,只有所有的國家認識到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絕不可以大壓小,以強凌弱,絕不可搞什么霸權(quán)主義和單邊主義,而是要大家一起商量,互相尊重,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和包容,只有這樣,人類才有未來。

  最后,在“小我”和“大我”的關(guān)系問題上,中華民族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多民族交融與分分和和,中國人民痛切地知道國泰才能民安,知道什么時候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jié)、政治穩(wěn)定,什么時候人民才能安居樂業(yè),國家才能強盛而有尊嚴;反之,什么時候陷入分崩離析,四分五裂,人民必然流離失所,生靈涂炭。因此,對國家和民族團結(jié)的認同,是中華文化的鮮明特色。一句話,個體的“小我”與國家的“大我”是有機統(tǒng)一的,國家好、民族好,人民才幸福安康;反之,只有人民活的有尊嚴、享受公正、自由、民主的陽光,國家才能有向心力和凝聚力。這種將“大我”和“小我”有機融為一體的觀念,與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社會過于提倡的個體自由有所不同。近代以來,西方社會出現(xiàn)的單一民族國家認同與當今歐盟的分裂危機,都與西方文藝復興以來片面提倡個體自由有關(guān)。中華民族是多民族融合的國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共生共榮,我們清醒的認識到維護國家團結(jié)統(tǒng)一的重要性,個體的“小我”與國家的“大我”要緊密的融為一體,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中華民族要像石榴子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才能形成強大的民族合力,才能有效地維護民族的尊嚴;否則,任何“自作孽不可活”的內(nèi)亂,都是自毀長城,自斷未來。

  研究儒家文化視域下民族精神的中國特色和中國氣質(zhì),并自覺傳承偉大的民族精神,才能不斷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九十五周年講話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chǔ)、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一個文化上沒有自信的國家,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要自覺傳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大力弘揚中國精神,培育我們的文化自信。

  (作者: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

  來源:《理論學習》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