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wǎng)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wǎng)移動版

臺灣同胞在湖北宜城品嘗美食文化的故事

2016-10-18 13:41:00
來源:中國臺灣網(wǎng)
字號

  中國臺灣網(wǎng)10月18日襄陽市訊 因湖北宜城是著名抗日愛國將領張自忠將軍殉國地的緣故,改革開放后,不斷有臺灣同胞組團或舉家慕名來到宜城,在參觀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和殉國處紀念園的同時,也對宜城的美食文化產(chǎn)生了同根同族的自然認同感。這種認同表現(xiàn)在餐桌上賓主之間的談笑,來源于宜城豐富的美食文化,而這些歷史文化正在被兩岸民眾演繹成一個個精彩的現(xiàn)代故事。

  故事之一:“盤鱔”應該這樣吃

  臺灣的江先生是一名學者,也是一名成功的企業(yè)家。今年七月,江先生帶兩名助手到宜城考察投資項目,受到了宜城市臺辦的熱情接待。席前,賓主的交談自然涉及到了張自忠、楚國和宋玉。因為江先生在這之前已通過媒體或同鄉(xiāng)對宜城有過大致的了解,他知道宜城是張自忠將軍的殉國地,是楚國故都和宋玉故里,也知道宜城建有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和殉國處紀念園,對楚國先進的絲織刺繡、青銅冶煉,以及宋玉的文學貢獻也都略知二三。

  席間,江先生和助手自然被熱情的主人安排于上席就坐。服務生端上火鍋,再點燃爐火,賓主雙雙的話題也就轉(zhuǎn)入了宜城的待客之道和美食文化。對于宜城待客和用火給主菜加熱的方式,江先生并沒感到和臺灣有多大差別,但接下來的一道菜卻引起了江先生和兩名助手的極大興趣。主人介紹說:這是宜城的一道特色小吃,叫盤鱔,相傳其做法源自楚國。據(jù)《宜城市志》記載:某天中午,楚莊王巡訪到一個名叫甄三的家里,這讓甄三夫婦既高興,也為拿什么招待大王而犯愁。情急之下,甄三老婆誤將小半桶活的小豇豆鱔魚倒進了滾燙的熱水鍋里。甄三見狀,干脆錯打錯處來,他快速從熱水中撈起鱔魚、洗去粘液、倒入油鍋,再加入辣椒、八角、花椒和蔥姜蒜等爆炒。不料,歪打正著,條條小鱔曲卷疊盤如龍,油黃鮮酥如蔥,其顏色、形狀和味道都得到了莊王的大加贊賞,并賜名為“盤龍鱔”。但不知是在哪朝哪代,是哪個皇帝忌諱“盤龍鱔”的“龍”字,便一道圣旨把“盤龍鱔”改成了“盤鱔”,且一直傳到現(xiàn)在。

  厚重的歷史文化即刻將江先生帶入了鼎盛時期的楚國,他即興夾起一根盤鱔風趣地對賓主們說:“莊王問鼎中原,我們問鱔宜城如何?”但就在江先生欲將盤鱔放入口中品嘗時卻被主人立馬叫停!氨P鱔應該這樣吃”,主人邊做示范邊介紹說,“筷子夾住頭,用牙咬斷骨;從上往下拽,內(nèi)臟已不在;肉帶骨頭嚼,……”還不等主人說完,江先生風趣地補上一句“莊王也叫絕”。又一陣大笑之后,江先生及兩個助手口中念念有詞,逐個動作地完成對盤鱔的分解和品嘗,雖然動作不及主人那么嫻熟,但都有信心學會并向臺灣老鄉(xiāng)推廣這道具有文化底蘊的特色小吃。

  席后,江先生及助手一邊緩步離開餐廳,一邊還認真地重復著吃盤鱔的四句訣,記得是那樣的認真,笑得是那樣的開心。

  故事之二:“燒乳鴿”的發(fā)明人是宋玉

  去年的金秋十月,臺灣高校專家學者參訪團慕名到宜城觀光考察,其目的除參觀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和將軍殉國處紀念園外,主要是對楚文化和宋玉進行實地探究,因為宜城是楚國故都和宋玉故里,這是到訪的臺灣專家學者們都事先做了功課的。

  臺灣專家學者的到訪,自然有當?shù)叵嚓P人員的相伴,賓主圍繞楚國建都遷都、青銅冶煉、絲織刺繡和宋玉的文學貢獻等,談得是那樣的投機和投緣。中午飯前好不容易才有了片刻休息,但隨著服務生端上桌的一道菜立馬又把大伙的思維聚焦到了宋玉。這道菜看色澤,油黃發(fā)亮;聽聲音,還有油炸的啪啪響聲;夾一塊放入口中,還真有肉質(zhì)細嫩、余香無窮的味道。服務生介紹說:這道菜是宜城名菜,叫燒乳鴿,它的發(fā)明人是楚國辭賦大家宋玉。說者輕松,聽者驚訝:一盤菜能和幾千年前的賦體文學開山鼻祖宋玉扯上關系嗎?當年,宋玉就出生在我們現(xiàn)在的位置往南1.5公里處的臘樹園村,同桌的“宜城市宋玉研究會”的一名老者解釋說,據(jù)《宜城市志》記載,宋玉發(fā)明這道菜純屬偶然。某天,宋家貴客光臨,宋母差宋玉到鴿籠抓鴿,年幼的宋玉沒能抓到成年鴿子,而是把抓到的幾只乳鴿交給了宋母。宋母無奈,只好按兒子的說法把乳鴿收拾干凈,再加佐料用油紅燒。就這樣,一道楚地名菜誕生了,并且一直傳到了現(xiàn)在。

  品嘗宋玉菜,何不再用宋玉賦來助酒興?一位學者索性舉起酒杯,邊晃動邊念起了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還沒等這位學者念完,大家你一句,他一句,不一會兒,一篇完整的賦體文學便躍然桌上。隨后的話題自然就談到了宋玉的其它作品、人生和結(jié)局,就在賓主邊飲酒邊填詞的不經(jīng)意間,一首《滿庭芳?臘樹園①情思》竟然一氣呵成:“東墻②憑欄,婆沙柳伴,鄰家屈宋③把酒。倚天劍④高,難攬嫦娥袖。雖有諷諫之妙,筆婉轉(zhuǎn),付與悲秋⑤。舌如簧,毳末蔑、蓿咨綁簪卟痪。流放,下?lián)P州,落葉歸根,褒貶未有。縱辭賦鼻祖,不改種收。屈如弦宋似弓⑧,終落得,空手西游。歲月悠,蒼天有淚,孤墳⑨競風流”。

  故事之三:伍子胥與“干炸仔雞”

  今年七月,臺灣村(里)長參訪團到宜城參觀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和殉國處紀念園時,除對紀念館和紀念園的規(guī)模感到驚訝外,再就是在飯桌上對宜城的一道名菜來歷產(chǎn)生了強烈的好奇心。

  這道菜名叫“干炸仔雞”,在宜城傳承也快有三千年的歷史了,給它命名的人是楚國大夫伍奢次子伍子胥。當?shù)厝讼蚺_灣客人介紹說,《宜城市志》對這道菜的來歷是這樣記述的:春秋時期,伍子胥父親和哥哥遭人誣陷被楚平王殺害。外游才歸的伍子胥一聽到這個消息,立馬渡江東逃至流水鎮(zhèn)南的一個渡口時,遇到一名正在江邊洗衣服的浣紗女。浣紗女在得知伍子胥的情況后,立即宰殺了僅有的一只小筍雞,并有悖常理地加入干辣椒、生姜等佐料和少許花生米一起干炸,一會屋內(nèi)香味撲鼻。急于逃命的伍子胥來不及品嘗,包起滾燙的仔雞欲逃時一再叮囑不要泄露他的行蹤。浣紗女為表忠心,抱石投江自盡,伍子胥對江跪地三拜后逃到了吳國,并受到重用。后來,伍子胥率吳軍大敗楚軍,先是花重金在浣紗女投江的地方建鐵汁墳,再叫士兵以當年浣紗女的做法炸仔雞。果然,用這種方法干炸的仔雞觀之金黃油亮;食之酥脆爽香。當士兵們問及這道菜叫啥名時,伍子胥愧疚地說:此菜為我而做,浣紗女也為我而死,縱然油炸我伍子胥也不能贖我心頭之愧,以后這個地方就叫浣紗嘴,此菜名就叫“干炸子胥雞”。后來,人們?yōu)榱苏f得順口,就把“干炸子胥雞”說成了“干炸仔雞”。

  那我們現(xiàn)在能看到浣紗嘴、鐵汁墳嗎?能看到與伍子胥有關的拖鍬溝和鞭尸臺嗎?面對臺灣客人一連串的提問,主人繼續(xù)介紹說:浣紗嘴就在本地流水鎮(zhèn)境內(nèi)的漢江左岸,但直到現(xiàn)在還沒人真正見到過鐵汁墳;拖鍬溝即秦滅楚的白起渠,就是現(xiàn)在還在使用的百里長渠,鞭尸臺是伍子胥鞭打楚平王尸體的地方,都在本地的鄭集鎮(zhèn)境內(nèi)留有遺跡。聽完主人的介紹,臺灣客人們幾乎同時把目光投向他們的領隊,領隊也似乎更理解大伙的好奇心,但不得不用《日程安排表》在大家面前晃了晃,惋惜地說:這次不行,下次一定!

  故事說到這,不由得讓我再次想起了臺灣臺北市的余大凱老先生,他已經(jīng)6次回宜城鄭集鎮(zhèn)的璞河社區(qū)探親,也6次把家鄉(xiāng)的蓮藕帶回臺灣與朋友分享。是的,大陸與臺灣僅隔一灣淺淺的海灘,我在這頭,你在那頭,但一旦相聚就會有講不完的故事,敘不完的鄉(xiāng)愁,這也許就是余大凱老先生所理解的“藕斷絲連”吧!(中國臺灣網(wǎng)湖北省襄陽市通訊員 申永江)

[責任編輯:馬一娜]
乌鲁木齐县| 西乡县| 慈溪市| 芜湖市| 吉安县| 宁陵县| 元谋县| 美姑县| 理塘县| 甘泉县| 那曲县| 航空| 格尔木市| 尼玛县| 遂溪县| 大安市| 三亚市| 德兴市| 灵武市| 新蔡县| 六枝特区| 平远县| 丘北县| 乐业县| 呈贡县| 金川县| 尖扎县| 遂宁市| 理塘县| 攀枝花市| 德兴市| 东乌珠穆沁旗| 浑源县| 合作市| 大洼县| 饶平县| 海淀区| 潮州市| 大同县| 清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