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鼓勵救人”是在給社會道德“壓驚”

時間:2013-02-26 13:49   來源:武漢晚報

  1月初,《深圳經(jīng)濟特區(qū)助人行為保護條例(草案)》公開面向社會征求意見后,引起了社會廣泛關(guān)注。該條例在2月22日已提請初審。用法律來保護道德、挽救道德,終于走到了這一步。(2月25日《羊城晚報》 )

  在我看來,影響最壞的并不是“反咬一口”的那些人。社會輿論具有自發(fā)選擇性,這種輿論雖然有時候不免偏激,但是大體上,它追求的總體方向是真善美,摒棄的還是偽惡丑。“以怨報德”的個人行為,終究掀不起什么大的浪花。

  造成了更大不良影響的,恰恰是緊隨其后的法律判決。有些法律判決,幾乎就是在等同于向社會傳達著這樣一個事實:救人有危險,我輩當謹慎。社會大眾可以接受和消化得了個別人的不當行為,但是卻難以忍受法律判決所造成的偏頗。在令人錯愕的判決面前,一些傳統(tǒng)社會美德難免開始寸寸崩塌。當事人三緘其口,事實真相無從追究;從時候來看,司法的正義才引導(dǎo)者人們的觀感。

  對“見義勇為”不該糾結(jié)于“該不該扶”這些日,嵤,而是該解決如何避免見義勇為的公民“流血又流淚”。社會冷漠的原因很多,不能一概歸咎于民眾道德水準的下降。法律的及時調(diào)整,則能夠堅守住最后的底線。這種調(diào)整,至少是對見義勇為行為的一種“保駕護航”。我們應(yīng)該把這種“無過錯推定”延伸到更多地方,讓見義勇為者不再有法律上的后顧之憂或道德遺憾。

  當然,這種“無過錯推定”很可能有其不足和缺陷。但相比它所帶來的正面效應(yīng),這樣的改變,無疑會贏得大部分人的支持,也是在給被挾持的社會道德“壓驚”。(張軍瑜)

編輯:高斯斯

相關(guān)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