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別讓詐騙“私人定制”(民生觀)

2016年08月29日 11:11:24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互聯網上,我們不得不留下信息,但我可以留,你不可以漏,更不能非法買賣

  中了騙子圈套,大學生徐玉玉不幸離世。消息傳開,人人痛惜。截至目前,涉案嫌疑人已經全部落網。人們剛有些寬慰,可是,又曝出了類似的“中招”悲劇。

  為啥騙子能夠屢屢得逞呢?是套路太深嗎?

  之前,我不這么認為?傆X得騙子要么就是海量群發(fā)的短信:“我是房東,卡號變了,房租打到我老公卡上,卡號是……”,要么是跟資深“單身狗”說,“你兒子在我手上”,這能騙誰。

  直到幾天前,我接到一個電話:“某某先生,你好!我們想給您提供婚姻介紹服務!” 我問:“你怎么知道我沒結婚?”她說:“我們的信息來自某某佳緣網站,你的網名是不是叫‘閑得清淡’?”

  我當時就蒙了:他們怎么知道的?

  回到“徐玉玉事件”:家庭貧困,全家人主要靠父親在外打工維持生計,需要資助,而她正好符合一項正規(guī)助學活動的條件,并且剛剛接過來自這項真助學金的電話,就在這個時候接到了詐騙電話,聲稱你有一筆助學金要發(fā)放。換你,你能不能分清是李逵還是李鬼?

  這是巧合還是信息泄露,有待進一步調查,但是,我們的個人信息在互聯網世界里穿行,姓名、性別、身份證號、家庭住址甚至考研、出國、申請助學金等信息,構成了個人軌跡,一旦這些信息被人利用,精心“量身定制”了一套詐騙方案,那么我們很可能就會落入圈套。

  咱們的信息怎么就被偷走了呢?

  有自己的責任。想想在路邊為了要那個幾塊錢成本的玩具而掃過的碼、隨手注冊過的APP、在網上填過的各種表格,都有可能被人拿了去。以后應該多上點心。

  但是,僅憑自己小心,不可能做到“雁過不留痕”。在互聯網上生存,每個舉動都會生成數據,要享受更好的、更個性化的服務,更得讓渡更多的個人信息,讓人怎么防?所以,關鍵還在那些轉手倒賣的黑手。為了賺點兒小錢,不顧會對別人造成多大的損害。至于那些不經意將自己掌握的大量公民信息泄露出去的機構,尤其是有意泄露以牟利的國家單位工作人員,更是難辭其咎。

  互聯網上,我們不得不留下信息,但我可以留,你不可以漏,更不能通過非法買賣,讓信息成為“私人定制”的謀財害命工具!應該為“裸奔”的個人信息披上更安全的外衣了。

  《 人民日報 》( 2016年08月29日 12 版)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后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