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回重審”,竟成了司法“皮球”

時間:2011-11-09 14:05   來源:羊城晚報

  胡電杰今年40歲,在過去的10年里,將近9年的時間他是在看守所里度過的。這9年中,河南省高院四次發(fā)回重審,但河南省濮陽市中院四次對胡電杰作出死緩判決,直到今年1月濮陽市人民檢察院提出撤訴,這場上訴與發(fā)回重審之間的輪回才畫上了休止符。這個河南人一直說自己“確確實實是冤枉的”,可公安、檢察院、法院這些法律上“說了算”的地方,至今沒有一個明確表態(tài)認同他的說法。(《中國青年報》11月7日)

  如果不是濮陽市人民檢察院主動提出撤訴,恐怕這場司法拉劇戰(zhàn)至今仍然不會結束。

  1997年《刑事訴訟法》修正后,確定了“疑罪從無”和“無罪推定”原則,遺憾的是,法律的規(guī)定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遵守,實踐中,司法機關將“疑罪從無”演變成為“疑罪從輕”的原則,例如,在杜培武案、佘祥林案等案件中,對于明顯疑點重重的案件,司法機關并沒有宣告被告人無罪,而是作出“留有余地的判處”,判處杜培武死緩,判處佘祥林15年。當杜培武案、佘祥林案等案件被揭露出來后,有關司法機關又改變了策略,將“疑罪從無”變成“疑罪從發(fā)(發(fā)回重審)”“疑罪從掛”。在胡電杰案是如此,在河北清河閆福峰案同樣如此,在那個案件中,河北高院三次發(fā)回重審。

  《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原判決事實不清楚或者證據(jù)不足的,可以在查清事實后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銷原判,發(fā)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按理說,河南高院在胡電杰案中可以自己查清事實,當然也可以發(fā)回重審,但是,當一次次發(fā)回重審,濮陽中院仍然是幾乎原封不動地將案件送上來時,河南高院就絕無再發(fā)回重審的理由。事實上,早在2003年,最高法院就下發(fā)通知,稱“第二審人民法院經過審理,對于原判事實不清楚或者證據(jù)不足的案件,只能裁定撤銷原判一次,嚴格禁止多次發(fā)回重審”。

  而上級法院之所以一次次將案件發(fā)回重審,將皮球踢回給下級法院,很難說不是在推卸責任。因為,上級法院之所以不維持下級法院疑點重重的判決,可避免犯下類似杜培武案、佘祥林案的錯誤,承擔錯案責任;另外,上級法院不愿直接作出無罪判決,很可能是擔心無罪判決下達后,引起被害人的不滿,成為一個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事件。因而,“發(fā)回重審”,將皮球踢回給下級,成了上級法院的“明智選擇”。

  然而,如此周而復始的“發(fā)回重審”,卻是對“無罪推定”原則的背叛!盁o罪推定”原則是人權保障的重要體現(xiàn),然而,上級法院以“發(fā)回重審”卻輕輕地將這一原則給拋到九霄云外了。上級法院一次次地發(fā)回重審,無非是想通過發(fā)回重審,讓偵查機關掘地三尺也要找出有罪證據(jù),然而,案件的審理又回到了“原點”。同時,屢屢“發(fā)回重審”也讓上級法院糾正下級法院錯案、監(jiān)督下級法院公正司法、維護公平正義的功能喪失殆盡,更是對當事人權益的粗暴侵犯。

  如今,胡電杰終于在“發(fā)回重審”的怪圈中解脫出來,但是,至今沒有任何一個機關給他一個說法。何時司法機關才能不再制造“發(fā)回重審”怪圈,讓公民“法律安全”有保障呢?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

盐源县| 临洮县| 芜湖县| 龙岩市| 宜州市| 五指山市| 道孚县| 琼结县| 萝北县| 景德镇市| 新巴尔虎左旗| 建昌县| 河西区| 乌拉特前旗| 霍城县| 辰溪县| 七台河市| 石阡县| 军事| 开平市| 吴桥县| 平山县| 乌审旗| 凤山县| 奉新县| 客服| 武冈市| 邓州市| 灯塔市| 临海市| 滕州市| 日照市| 长寿区| 南溪县| 惠州市| 吉水县| 九龙城区| 茶陵县| 桂林市| 双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