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上春晚,是時候了

時間:2013-01-30 14:50   來源:四川在線

  1月28日,央視蛇年春晚進行了首場帶觀眾聯(lián)排,全程節(jié)目單曝光。席琳·迪翁將演唱《我心永恒》,并與宋祖英合作演唱《茉莉花》。郭德綱、于謙的相聲《我要成功》,被排在零點敲鐘前,取代了往屆趙本山小品的位置。(1月29日華商報)

  聽過郭德綱以前的相聲段子《我要上春晚》,再一看這條新聞不免有一種忍俊不禁的幽默感。作為一名“非著名相聲演員”和所謂的“主流”之外的民間藝人,郭德綱登上央視春晚具有一種象征性的意義。這種節(jié)目選材的突破,不僅對郭德綱本人意義非凡,更對電視機前的觀眾有了交待。

  春晚總導演哈文在2012年春晚籌備過程中就曾發(fā)表過“不拘一格選節(jié)目”的說法,其中對于歌舞節(jié)目的“瘦身”以及“無插入廣告”的做法,的確贏得了全國電視觀眾的好評。而今年連任總導演的哈文又再次對春晚揮動“手術刀”,對于春晚的語言類節(jié)目進行了創(chuàng)新,并“破天荒”的邀請了郭德綱的加入,取代了原先趙本山的壓軸節(jié)目。

  作為一名普通的觀眾,筆者認為應該“讓節(jié)目的歸于節(jié)目”,不應該讓純粹的節(jié)目承擔過多的宣教職能。原先的語言類節(jié)目例如部分相聲和小品,包袱老套、語言夸張、表情僵硬,甚至有很多的臺詞都是抄襲或者直接照搬網(wǎng)絡流行語,這都讓觀眾產(chǎn)生“寡然無味”之感。所謂好的曲藝作品,首先必須是原創(chuàng),新鮮的才會讓觀眾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再者必須來源于生活,在普通民眾生活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作,而不是直接照搬網(wǎng)絡段子應付;最后就是演員必須有“親民”的氣質(zhì),不應該一副說教的嘴臉,大過年的誰看電視來上課?

  郭德綱上春晚的另一個意義,便是“取代”了趙本山為首的“趙家班”。本山大叔之前的小品如《三鞭子》《拜年》等都頗為淳樸,也具有生活氣息,而近幾年的小品則更加局限于東北人情境下的搞笑故事。另外小品所反映的對農(nóng)村人的諷刺以及倫理哏的過度使用,這些都使得作品的格調(diào)不高,笑點則顯得低俗。類似的作品在地方春晚尚有市場,但是作為全國性的春晚則有失水準。郭德綱通過“老瓶裝新酒”將生活段子利用傳統(tǒng)曲藝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樣的作品從觀感上要勝于“趙氏小品”。(王志福)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