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勝文槍擊案帶來的“后遺癥”

時間:2011-01-28 19:57   來源:中國臺灣網(wǎng)

  2010年臺灣“五都”選舉前一個晚上,即11月26日,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zhàn)的長子連勝文在為國民黨人士陳鴻源站臺拉票時遭到槍擊,險些喪命。兇手林正偉被捕后供稱,因為與陳家有土地糾紛才去刺殺陳鴻源,擊中連勝文是認錯人。經(jīng)過反復調(diào)查,臺灣檢方采信了兇手的說法,認定林正偉沒有共犯或幕后指使,也沒有政治動機,因此依殺人及殺人未遂等罪起訴他。在這一偵辦結(jié)果出來之前,病愈出院的連勝文表示,如果檢察官認定此案為“誤擊”,他不會接受。1月21日結(jié)果出來后,連勝文委任律師在第一時間召開記者會,列出槍擊案十大疑點。例如,有證據(jù)證明兇手在行兇前,曾在特定場所開槍檢驗,可見此人做事謹慎,不可能發(fā)生誤擊。此外,行兇前林正偉就一直在選舉造勢現(xiàn)場徘徊觀察,可以下手的時機很充裕,為何趕巧在連勝文上臺時射殺。當事人之一的陳鴻源也召開記者會澄清,自己和兇手林正偉根本就不認識,雙方更不可能存在土地糾紛。陳鴻源質(zhì)疑檢方怎能只聽信兇手的一面之詞,強調(diào)對方要錢是假、要命是真,確信有人提供兇手槍支殺人,動機不單純。對于檢方偵破結(jié)論,連勝文及連家人都不認可,島內(nèi)民眾也不認可。此案偵破結(jié)果讓民眾仍然感到撲朔迷離,未能給出一個讓大家信服的有力說法。

  一、臺灣的政治生態(tài)讓人失望。2004年“3.19”槍擊案發(fā)生在臺灣大選前,該案是一個糊涂案,偵破草草了事,沒有給民眾一個有力的說法。如今,2010年“11.26”槍擊案也同樣發(fā)生在選舉前,而對案件的結(jié)案同樣是迷霧重重,也沒有給人信服的說法。這兩起槍擊案都發(fā)生在臺灣重要選舉前,給民眾以重大選舉必有槍響的選舉印象,認為臺灣的政治民主在退步,在被暴力所左右,也足見臺灣政治生態(tài)的扭曲和涉黑勢力干涉政治的現(xiàn)象。誠如日前連勝文公開接受采訪時所說,槍擊事件讓他一輩子都忘不了,每當聽到敲鼓聲,他都會心里緊張,他對臺灣政治,對臺灣外在環(huán)境失望透頂。他表示要對此案判決結(jié)果提出上訴。是呀,作為個體遭到槍擊,對一個人來說是刻骨銘心、永身難忘的,心有余悸時常會出現(xiàn),從而使連勝文對臺灣的外在環(huán)境失望透頂。對于該案的判決結(jié)果,在連家及民眾不滿意的情況下,作為馬當局就應(yīng)該下大力集中尖端兵力來偵破此案,拿出有力證據(jù),還連家及民眾一個真相,一改“3.19”槍擊案偵破草草收場,民眾對之產(chǎn)生的不良影響。同時也借機大力整治臺灣社會治安亂象,全力打擊黑社會勢力,阻斷其對臺灣政治的影響和干預。要知道,此案的最終結(jié)果不是一個普通的刑事案件所能承擔的,它將影響著臺灣的政治發(fā)展和民心所向。

  二、將對2012“大選”產(chǎn)生大的影響。對于“11.26”槍擊案所判“誤擊”之說,國民黨“立委”邱毅警告說,如果全案疑點無法理清,將會引發(fā)更大的政治風波及后遺癥。他舉例稱,當年陳水扁指示專案小組草草偵結(jié)“3?19”槍擊案,結(jié)果導致民進黨聲勢下跌,最終出現(xiàn)政黨輪替。邱毅呼吁:“檢察官不要再害馬英九了!‘3?19’槍擊案已辦成了國際大笑話,這個案子會成為第二個國際大笑話?”有傳聞稱,檢察官的起訴書曾被臺“檢察總長”黃世銘退回過兩次,理由是“不合情理”。表達出同樣擔憂的還有連戰(zhàn)辦公室主任丁遠超,他批評說:“假如這樣辦案,那我們自己辦就好。馬上就要選舉,這種情況下國民黨要怎么選?”對于槍擊案,民進黨方面一直堅稱這是國民黨自導自演,借此在“五都”選舉中贏得選票。因此檢方的“誤擊說”出來后,綠營也相當不買賬。民進黨發(fā)言人林右昌表示,連勝文案件諸多疑點未除,社會難以接受。

  辦案人員承認,本案兇手、槍支、子彈全在,要是一般案件早就結(jié)案了。但是牽扯上政治,就會陷入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的局面。但對本案的諸多疑點辦案人員卻沒有給出有說服力的證據(jù),這使案件變得有點霧里看花,讓人不甚明白。正如邱毅所言,“檢察官不要再害馬英九了!2004年的槍擊案疑點重重,不了了之,民進黨被冠以結(jié)案不力和影響司法之名,其直接影響是2008年的政黨輪替。如此看來,邱毅的警告不無道理,他在提醒馬當局要非常認真地對待和處理好“11.26”槍擊案,給民眾一個滿意的真相,不要再步民進黨后塵,也不要成為民進黨進軍2012攻擊國民黨新的焦點。因此,馬當局要真正在偵破“11.26”槍擊案上下點功夫了,破解該案的諸多疑團,還原案件真相,向連家及民眾有一個滿意交待。我們拭目以待該案真相水落石出。(中國臺灣網(wǎng)網(wǎng)友:劉雋)


(本文為網(wǎng)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wǎng)觀點)

編輯:趙靜

相關(guān)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