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張王會”今登場 系兩岸首次官方接觸

2014年02月11日 09:59 來源:環(huán)球時報綜合 字號:       轉發(fā) 打印

  “一次歷史性的會晤”,對于將于今日登場的兩岸“張王會”,臺灣輿論及一些國際媒體紛紛給出如此評價。臺灣陸委會負責人王郁琦11日起將率團訪問大陸,并與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會談。島內媒體強調,這是1949年內戰(zhàn)結束后,兩岸首次正式“官方接觸”,意義堪比1993年實現兩岸交流歷史性突破的“汪辜會談”。臺灣《經濟日報》稱,從1987年兩岸開啟純民間接觸的1.0時代,到通過“民間”的海協、;鶅蓵M行2.0時代交流,再到如今摘掉“白手套”,由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首次正式會談,標志著兩岸接觸進入2.5新時代。兩岸能否借這項破冰行動加速融合?“張王會”之后會不會有“習馬會”?島內輿論期望很高。不過透過臺“立法院”給王郁琦劃的“不簽署任何政治性文件”、“不接受‘一中框架’”等紅線,分析人士看到兩岸關系進一步突破面臨的重重困難,并斷言此次會晤象征意義更大,無需過度解讀。然而不管怎樣,兩岸能開拓新渠道對話已然是一大進步!度A爾街日報》稱,目前條件下兩岸取得突破不太可能,但兩岸關系正進一步趨于正;。

  臺媒對“張王會”寄厚望

  “張王南京會談,兩岸對話新局”,臺灣《工商時報》 10日以此為題稱,臺陸委會主委王郁琦11日將率陸委會相關業(yè)務團隊與大陸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在南京舉行“張王會”。這是數十年來,兩岸事務負責人第一次正式會談,也為兩岸政治對話打通平臺、奠定互信基礎寫下新的一頁。王郁琦將成為第一個踏上大陸土地并與大陸官員正式會談的臺灣官員。臺灣《中國時報》稱,1949年以來,臺灣與大陸主管兩岸事務的負責人首次正式會晤,是劃時代的一步,也是兩岸關系具有承前啟后的里程碑。其重要性及影響,不亞于1993年的“汪辜會談”。

  “汪辜會談”成為臺媒紛紛比較的“坐標”。臺灣《旺報》10日稱,21年前,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與;鶗麻L辜振甫在新加坡隔著會議桌執(zhí)手一握,形同跨越了臺灣海峽地理上的阻隔;21年后,兩岸在“汪辜會談”基礎上持續(xù)推進,陸委會主委王郁琦11日以正式官銜真正跨過海峽登陸。從政治及歷史意義而言,“張王會談”已超乎“汪辜會談”。臺灣《經濟日報》10日在社論中說,1987年臺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兩岸民間開始交流與互動;到1993年劃時代的“汪辜會談”,兩岸進入到海協、海基兩會交流與互動的新時代;2008年馬政府上任迄今,9次“兩會”高層會談并未超越“汪辜會談”的格局。兩岸純民間的接觸可稱1.0時代,官方戴上“白手套”的“兩會”接觸可稱2.0時代。王郁琦是首位踏上大陸的陸委會負責人,可以說兩岸接觸進入2.5時代。

  臺灣《經濟日報》10日報道說,此次“張王會”,臺方將重點提出三大議題,包括兩岸經濟整合、加強在陸就學臺生的醫(yī)療保障以及兩岸互設辦事機構的人道探視。王郁琦行程共計4天3夜,預計14日返臺!爸醒肷纭狈Q,11日下午舉行的“張王會”會談時間約2個小時,臺方官員透露,不會主動提及“習馬會”(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臺當局領導人馬英九會面),因為2個小時不可能解決較復雜且高層次的問題,關鍵是彼此建立互信及主管兩岸事務機關常態(tài)化溝通機制。臺“總統府”人士說,兩岸“官方交流”制度化啟動后,就不能回頭,兩岸關系會進入嶄新階段,“張王會”成果外界可拭目以待。

  臺灣《聯合報》10日稱,“張王會”后,國臺辦將向陸委會提出雙方簽署正式共識“備忘錄”,作為后續(xù)談判的基礎。該報援引不具名的大陸官員的話稱,簽署備忘錄很重要,這和“胡連會”發(fā)表的“五項共同愿景”不同,“備忘錄”具有相當的執(zhí)行效力,已有共識的不必重復,依此方案穩(wěn)步推進。至于下次“張王會”,該官員表示,張志軍將在近期回訪臺灣;若臺灣方便,張最快4月就去。臺方則希望半年內王郁琦二訪大陸,“換句話說,半年內可能出現三次張王會”。

  外界的關注度也成為臺媒強調會晤重要性的依據。東森新聞稱,“張王會”是國臺辦成立以來兩岸事務負責人首次正式會晤,因此格外受到關注,臺灣媒體已有近百名記者報名采訪,陸委會特別商請航空公司加開航班。臺灣《中央日報》稱,加上大陸超過百名的各地媒體記者,預計“張王會”場外將擠進200多名記者,歷史性的“張王會”受重視的程度不言而喻。

  張王如何稱呼,是臺灣方面特別在意的一點!堵摵贤韴蟆10日稱,除了國臺辦之外,大陸其他部門不能稱呼王郁琦正式官銜,“因為目前大陸官方只允許兩岸事務單位互相稱呼職務及單位”,其他部門一律稱“王先生”。這顯示,大陸并沒有踏出“承認治權”這一步,對馬英九提出的“互不否認治權、互不承認主權”沒有正面響應。

  “習馬會”能否實現?

  “張王會”能為“習馬會”鋪路嗎?雖然臺陸委會多次澄清“習馬會”并不是王郁琦這次與張志軍會面的議題,但島內輿論連日來仍然對“習馬會”浮想聯翩!吨醒肴請蟆10日稱,“張王會”本身有重大象征意義,但外界關切重點更在于它能否促成今年秋天APEC會議上的“習馬會”!爸醒肷纭狈Q,臺方盼兩岸借此次會晤建立互信與常態(tài)化溝通機制,以助促成“習馬會”。 親綠的《自由時報》援引黨政人士的話稱,今年確實是歷史機遇,下半年在北京舉行的APEC會議可能是兩岸開啟新局的唯一機會。若今年無法實現,明年臺灣進入“選舉年”,相關議題勢必變得敏感,實現的機會恐怕更加渺茫。

  不過對于這一期望,島內分析也并不太看好!吨醒肴請蟆10日的社評說,臺方對“習馬會”有所期待。不過,從各種因素分析,可能性并不太大。首先,雙方對“習馬會”的定位與目標不盡相同。臺方希望“習馬會”能彰顯雙方“互不否認治權”以及“中華民國存在”,并為兩岸官方互動開啟長久模式。但大陸方面,顯然是希望借此能夠開啟兩岸政治協商或談判,鞏固“一中框架”原則;并且促使臺灣在中美臺三邊關系上,不致完全倒向美國。換言之,大陸將“習馬會”當成手段的意味較重,而臺灣方面則將其當成目標的意味較濃。

  事實上,不僅“習馬會”尚不成熟,此次“張王會”的意義也未必有臺灣媒體期盼的那樣高。香港中評社10日題為“張王會具歷史意義,但無須過度膨脹”的社評說,“張王會”的歷史性會晤原本應是充滿各種可能,然而從臺灣“立法院”要求王郁琦在大陸期間,“不得簽署任何政治性文件或發(fā)表共同聲明,也不能接受、呼應‘一中框架’、‘反臺獨’等危害主權的主張”,馬政府亦未反駁來看,如果“立法院”所劃的紅線,就是馬政府在“張王會”的底線,定調了王郁琦訪問大陸的內涵,也無需為“張王會”賦予太多不切實際的想象。如果兩岸的接觸不能談到“一中”,就沒辦法跨進政治性接觸范疇,進而開始必須透過政治性對話才能有的互動與交流。

  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10日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表示,“張王會”是兩岸事務直管部門首次直接在大陸會面,就兩岸關系具體問題進行協商。其重要意義在于,兩岸建立了不同于過去間接性會面的新互動平臺,為未來進一步協商積累經驗。不過賦予這次會晤所謂“重大歷史意義”不符合實際。它不涉及重大政治性議題,且雙方不就會面發(fā)表共同聲明,與原本的期待有一定落差。另一名分析人士表示,此次雙方稱呼使用“官方頭銜”,這種安排只限于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之間,并不涉及其他公權力部門,更不觸及整個體系承認的問題,外界不要過度解讀。兩岸的政治性談判,臺灣內部分歧還很大。

  “兩岸關系發(fā)展像蓋大樓”

  雖然會晤的重要性沒有臺灣媒體期望的那樣高,但在分析人士看來,雙方兩岸事務負責人嘗試正式接觸并爭取進行常態(tài)性互訪,本身就是不小的成果!度A爾街日報》題為“兩岸之間有限開放”的評論稱,在較長時間里,兩岸關系中經濟都處于最重要地位,政治問題靠邊站。而現在,北京想把政治問題放到核心位置,臺北則想把政治問題放到一邊。對周二兩岸會晤成果持有限期待是明智的,因為政治突破的條件并不成熟。兩岸雙方都各有約束,不過這次會晤仍對建立溝通渠道、為進一步接觸交流打下堅實基礎能帶來實質性進展。政治問題放一邊,兩岸執(zhí)政當局需要經常性接觸往來才能管理好彼此之間越來越緊密的實際聯系。

  臺灣政治大學教授張士賢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說,兩岸目前的互信還是不夠,“張王會”至今未能完全解決名稱身份問題,但“張王會”還是啟動了。兩岸必須耐心進行溝通、建立互信。兩岸都能從過去“血洗臺灣”、“反攻大陸”的仇視中走到今天的緊密交流,未來前景之寬闊同樣大有可為。法新社報道稱,分析人士認為,兩岸這昔日兩個對手之間要建立政治關系仍有很長的路要走。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科學教授蔡瑋說:“兩岸這次會晤成果如何將決定能否提出領導人會晤的建議,雙方都在摸著石頭過河!

  《中國時報》10日刊發(fā)的一篇評論文章稱,兩岸關系的發(fā)展就像“蓋大樓”,陸續(xù)簽署的ECFA與服貿協議等十多項兩岸協議就是一層層新蓋好的樓,未來在既有基礎上,這幢“兩岸大樓”還要繼續(xù)一層層蓋上去。雖然難度越來越高,制度設計與磨合的成本越來越多,“不過可以放心的是,這會是一組不可逆的制度變遷過程,未來制度演化只會更快、更多、更精細、更復雜”,縱使日后兩岸形勢可能有波折,但必然更趨穩(wěn)定,“畢竟任何一方都不再能容許,一旦瞬間‘制度歸零’所必然付出的龐大代價”!经h(huán)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環(huán)球時報記者 劉暢 林風 甄翔】

  原標題:臺媒稱兩岸進2.5時代 對首次“官方接觸”寄厚望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朱煉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朱煉

原稿件來源:環(huán)球時報綜合

: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系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

    盱眙县| 古田县| 秦皇岛市| 宁晋县| 饶平县| 深泽县| 赫章县| 涟源市| 西乌| 阜新市| 明溪县| 岳西县| 筠连县| 南华县| 万州区| 大英县| 康定县| 安丘市| 札达县| 阿拉善右旗| 兴化市| 昭平县| 梁河县| 定日县| 唐河县| 莱州市| 隆林| 巧家县| 靖西县| 襄汾县| 夏邑县| 赤水市| 龙陵县| 石泉县| 宁南县| 青河县| 临西县| 友谊县| 襄樊市| 电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