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wǎng)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wǎng)移動版

走過40年:童漢芳用鏡頭“對話”光陰,用角尺丈量人生

2018-12-24 11:14:00
來源:央視網(wǎng)
字號

  央視網(wǎng)消息:“精神十足,還想去更多地方,做更多事情!1950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漢市新洲縣雙柳街西向灣的童漢芳,總是笑說從沒感覺自己已是近70歲的人了。每到周末,他都要乘公交車回老家探望父母親,看看那個臨近長江、魚米之鄉(xiāng)的小鄉(xiāng)村。

  他最視若珍寶的物件有三樣,一個是記錄了一家人相親相愛的老相冊,一個是老父親傳給他的一把角尺,一個則是人生中第一件屬于自己的“海鷗”4A相機。

  童漢芳總是說,傳承好家風,才能扣好人生的第一?圩。攝影對他而言就是記錄,他用鏡頭傳遞愛心。他拍雙胞胎,由此做出了“關愛特困雙(多)胞胎家庭”的系列公益活動;他拍老人,讓大眾的目光聚集在了高齡、貧病以及空巢老人的身上;他拍古老建筑,提示人們要保護資源……他認為,老百姓的家長里短就是攝影的最好題材。

  老相冊里的漫漫回憶

  印象中的父母從來不爭不吵、相敬如賓,“哪怕是在最困難的歲月”,在父母親的影響下,整個家族相親相愛,兄弟姊妹之間互幫互助。

  至今童漢芳還記得一件事:讀小學一年級時,見同學們玩打“撇撇”。那時的“撇撇畫”大多是岳飛傳和水滸傳里的人物頭像,小孩都特別喜歡,他自然也很渴望。有一次趁父母沒注意,偷拿了六分錢去買了心心念念的“撇撇畫”。被發(fā)現(xiàn)偷拿錢之后的他,飽嘗了爸媽給他的皮肉之苦。至今他還記得老爸老媽后來為他講的一個雞蛋的故事:有個小孩私拿了鄰居的雞蛋回家,爸媽不僅沒批評,反而夸他有本事。這個小孩長大后成為盜竊慣犯……

  翻開這本舊相冊,父親和族里長輩教導孩子們的畫面馬上浮現(xiàn)在眼前,歷歷在目。每一張照片里的親人都是愛的詮釋。人為什么來到這個世界?童漢芳時常告訴自己,是因為濃烈的人情、深切的牽掛,讓他內(nèi)心永遠充滿了感恩和熱愛,這就是來到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收獲。

  “規(guī)規(guī)矩矩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這把方方正正的角尺由尺座及尺桿組成,是過去木匠做木工用的工具。和現(xiàn)在角尺不同的是,這把由祖輩傳給父親再傳給童漢芳手中的角尺,上面的數(shù)據(jù)和文字都是手工一筆一劃刻上去的。經(jīng)過歲月和手掌的打磨已經(jīng)模糊斑駁,尺桿也顯得格外老舊。

  他深情地告訴每一個人,父親交給他這把角尺時的囑托:

  “荒年餓不死手藝人”——掌握一門好手藝是安身立命之道。

  “規(guī)規(guī)矩矩做人,認認真真做事”——做人像尺,有原則守規(guī)矩。

  第一條使得童漢芳學得一手好木匠活。1971年夏,武漢東湖風景區(qū)管委會到雙柳區(qū)招青工時,童漢芳毫無懸念地被招去,從此有了發(fā)熱發(fā)光的平臺。

  工作以后的童漢芳,不僅“規(guī)規(guī)矩矩做人,認認真真做事”,更有母親不時的叮囑:“勤勞、節(jié)險、好學、善良”。一把角尺的背后,是父母以身作則的榜樣和諄諄教誨,對于家風傳承來說,這就是最大的財富。

  “每個珍貴的瞬間,都值得記錄,應該記錄”

  這臺老式海鷗相機,是童漢芳的第一臺相機。

  1972年,在海軍服役的表弟回鄉(xiāng)探親,隨身帶著一臺雙鏡頭相機,將東湖邊的風景盡收“機”中。這使他萌生了好奇心,也想自己什么時候也有一臺這樣的相機,就可以在業(yè)余時間里創(chuàng)造一些廣為流傳、有教育意義的作品。

  終于,在1984年初,他托回上海探親的朋友幫忙帶回了一臺海鷗4A相機,這是童漢芳業(yè)余愛好攝影的第一臺相機,這臺相機也花光了他當黨支書一年的獎金。此后,這臺相機就成為了他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期間,他完成的作品無數(shù),捕捉到精彩瞬間無數(shù),曾獲“金眼獎”等各種獎項超過200個。退休后的童漢芳致力于長江救援/雙胞胎等公益專題攝影。

  “1972年對相機一見鐘情,1979年按下第一個快門,1984年擁有屬于自己的相機,如今相機和自己形影不離。”隨著時間的推移,童漢芳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了一種巨大的責任感,退休后的他依然不忘隨時拍一拍。

  “這是母親留下的最后一張照片,也是她晚年拍得最好的一張,太珍貴了!”這是童漢芳義務對社區(qū)88位80歲以上老人拍攝生活照,他所拍的照片反映了老人們的晚年生活,給子女和家庭留下最真實的回憶。這些年,他走進了73戶家庭,對88位老人進行跟拍,共拍攝照片2000多張。這些照片的拍攝并不輕松,他需要跟老人們耐心溝通,讓他們放輕松,然后拍出最自然的狀態(tài)。老人們看著童漢芳給自己拍的照片,都開心得合不攏嘴。

  感念于父母親的教誨,童漢芳積極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出謀獻策。對于他來說,無論晴雨,保持工作的狀態(tài)和勁頭十分必要。他的網(wǎng)絡簽名袒露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目的:用相機記錄社會發(fā)展和百姓喜怒哀樂,為社會的文明和進步貢獻自己微薄之力。(雷彥秋 弟辰晨)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