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2013兩岸青年天津·中華文化研習營側記

2013年08月18日 08:2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fā) 打印
原標題:2013兩岸青年天津·中華文化研習營側記

2013兩岸青年天津·中華文化研習營側記

趙涌 攝

  由天津臺聯舉辦的“2013兩岸青年天津·中華文化研習營”日前閉營。此次研習營為期六天,成員由臺灣島內在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就讀的12名學子和在津臺胞青年以及工作人員28人共同組成。研習期間,兩岸青年一起游歷實踐,一起歡歌笑語,從陌生到熟悉,一同沉醉于此次中華文化之旅。

  游江北水城話抗日英豪

  棗莊是一座充滿活力、獨具魅力的城市,不僅是因為它擁有“江北水鄉(xiāng)·運河古城”的美譽,更是因為在這里爆發(fā)的臺兒莊大戰(zhàn)是抗戰(zhàn)時期正面戰(zhàn)場首次重大的勝利,這場戰(zhàn)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氣,增強了全中國人民戰(zhàn)勝日本帝國主義的信心,堅定了全中國人民打贏抗日戰(zhàn)爭的決心,周恩來曾評價說:“這次戰(zhàn)役,雖然在一個地方,但它的意義卻在影響戰(zhàn)斗全局、影響全國、影響敵人、影響世界!”

  兩岸青年來到“臺兒莊大戰(zhàn)紀念館”,在這里聆聽講解,在圖片和影視資料中感受當年那場戰(zhàn)爭的壯烈,感受中國軍人的英勇無畏,感受著那段歷史的蕩氣回腸。在這里,大家用手撫摸著那一面面彈孔墻,它仿佛在無言的訴說著那光榮的抗戰(zhàn)歲月。

  天津市臺聯會長葉惠麗說:“臺兒莊大戰(zhàn)是抗日戰(zhàn)爭初期中國軍隊一次重大的勝利,也是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光輝結晶。在這里我們了解到的不僅是那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更體現了英雄的中華兒女對民族解放和自由不懈追求的精神,這是兩岸的青年人共有的精神財富!

  緣聚濟南城共話魚水情

  泉,是水中上品,靈中之靈,而被冠以“泉城”之名的濟南,仿佛一顆明珠鑲嵌在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齊魯大地上,為這里帶來一絲靈動,一絲跳脫。

  研習營的同學們來到了素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的李清照的家鄉(xiāng)---章丘。這里有在泉城濟南市的七十二名泉中名列第二的百脈泉,有始建于明代的著名佛寺龍泉寺,更有"一代詞宗"李清照的故居。

  在這里同學們充分感受到中國歷史上的先賢圣師們所賦予水以獨特的文化內涵。中國許多傳統(tǒng)思想和觀點都因水而形成,許多智慧和謀略都因水而得到啟迪。

  來自中醫(yī)藥大學的臺灣學子黃信凱說:“在這里,看到這生生不息噴涌不止的清澈泉水,才能深切感受到老子所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有韌性而又生生不息的水仿佛是我們中華民族堅忍不拔,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好寫照。”大家都被他豐沛的國學素養(yǎng)所折服,也深深的感受到中華文化在臺灣青年身上那生生不息的傳承和弘揚。

  把酒相言歡“啤”字巧溯源

  俗語有云“水好,酒更香”。有著得天獨厚泉水資源的濟南也成為各個酒業(yè)紛紛設廠的兵家必爭之地,在全球都享有盛譽的青島啤酒也不例外。研習營一行來到位于濟南的青島啤酒廠參觀訪問,這里酒廠的特別之處在于設立了青島啤酒的宣傳館,讓同學們在品嘗醇香啤酒的同時也能更好的了解啤酒的歷史、啤酒的發(fā)展。

  在展示館里,大家都被一個大屏幕所吸引,原來這里播放的是青島啤酒在世界各地的廣告,當屏幕中出現臺灣明星朱孝天的身影的時候,大家都爆發(fā)出稱贊聲,說;“這一條在臺灣我也有看過,青島啤酒在臺灣的龍泉也有設廠耶!

  當同學們走過一堵寫著“皮、脾、啤”的墻的時候,講解告訴這面墻講的是“啤”字的由來,“啤”是后造的字,取的是有口皆碑的意思。聽到這里,兩岸同學們都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原來兩岸都在使用的“啤”字還有這么有意思的演化和含義,恰就是這一個小小的“啤”字反映出來兩岸文化的不可分割,一脈相承。

  歡歌笑語長情深永不分

  “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兄弟姐們都很多,景色也不錯……”當KTV的包間里傳出《大中國》的歌聲的時候,不得不說此時此刻來自海峽兩岸的青年的心緊密的貼在了一起。研習營至此也將落下帷幕,但是兩岸之間中華文化的傳承將永遠不會停歇,在這短短的6天時間里,兩岸青年不僅了解中華兒女共同抗擊日寇的英勇豪邁,也在潛移默化中讓他們一同感受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這仿佛在他們的心中共同點亮一盞明燈,播下一粒種子,這粒種子必然會伴隨著他們的成長而生根發(fā)芽,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必將盛開出最美的花朵趙涌。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系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