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兩岸同名板橋村:名稱雖有變 情緣終不改

2016年06月11日 08:08: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在兩岸的同名村中,板橋是個特殊的例子。

  臺灣新北市的板橋,依然“大名鼎鼎”。廈門的板橋,自從張氏先祖南宋時在此定居,歷經變遷;到如今,“板橋”之名已不復存在,所屬24個村分入廈門集美僑英街道的三個社區(qū)。

  留在集美的板橋后人,至今有約9000人,全部都姓張。而從康熙年間開始,大量移居臺灣發(fā)展的板橋后代,至今在島內有約5000人,分布在臺灣新北市板橋和臺灣各地,并逐漸發(fā)展出張、廖、簡三姓。

  “雖然板橋的名字沒有了,但在臺灣的板橋宗親回鄉(xiāng)尋根的熱情從來沒有消減過!奔腊鍢蛉辶謴埵侠硎聲貢L張文總對中新社記者說。

  張文總清楚記得,還在27年前,兩岸交流之門初開之際,張進財、張坤卯等臺灣板橋宗親,首次回到祖先當年生活過的地方。

  其時,板橋作為地名在集美已經消失,這些臺灣宗親們,靠的是找到張氏宗祠,才找到舊板橋。

  近30年來,已有超過60批臺灣板橋宗親回到這里尋根交流。“祖德永沐”、“祖德傳芳”、“祖德?lián)P馨”,掛在張氏宗祠中的一塊塊匾額,記錄了他們對板橋的感情。

  “由于這些臺灣宗親遷臺都已好幾代了,加上大陸這邊幾經變遷,族譜保存也不完善,很多鄉(xiāng)親回來后,無法確定自己當年祖居所在了!钡,張文總說,臺灣的宗親們哪怕只是來宗祠拜拜,抑或在老板橋的土地上走走看看,也是完成“尋根的宿愿”。

  連接兩地板橋人的,除了血緣之親,還有共同尊奉的“保生大帝”。

  早在清代,板橋人移居臺灣之時,就將張氏祖廟智門院所供奉的保生大帝分爐到臺灣。分爐到臺灣的保生大帝金身,歷兩百多年歲月而保存完好,至今仍為新北民眾供奉。

  張文總告訴記者,當年張進財來板橋尋根時,看到智門院已經破舊不堪,就回到島內號召板橋宗親一起捐資重修。在臺灣島內、廈門以及新加坡三地宗親一起努力下,智門院在1996年得以重修完成。

  如今,智門院成為臺灣宗親們返鄉(xiāng)尋根的又一精神寄托。今年5月,張進財再度和宗親們一起來板橋祭祖時,年已八旬的他堅持要住在智門院里。

  回憶兩岸板橋人的來來往往,張文總說,給他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張國金老人的臺灣尋親記。

  張國金老人的大哥上世紀四十年代中期移居臺灣后,于六十年代在臺灣病逝,留下夫人和兒子。2010年板橋張氏宗親赴臺交流時,年近七旬的張國金老人堅持要隨行前往臺灣尋找大哥的遺孀和侄子。

  得知張國金的經歷后,臺灣宗親無不為之感動,發(fā)動全臺宗親努力尋找,終令張國金老人得以和年過八旬的大嫂、侄子會面。

  張文總記得,當時三位老人相擁痛哭,在場所有人為之動容。

  “親情,是兩岸板橋人永遠不會斷掉的紐帶。”張文總說。

  中新社記者 陳悅

[責任編輯:黃露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