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jīng)貿(mào)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wǎng)  >   新聞中心  >   本網(wǎng)快訊  >   正文

王毅:衷心希望兩岸同胞共譜中華民族新的歷史篇章

2008年12月18日 11:59 來源: 字號:       轉(zhuǎn)發(fā) 打印

  

  延伸閱讀:

  

  

連戰(zhàn)祖父連橫

  連氏祖籍福建省漳州龍溪,清康熙年間(18世紀初),連橫的七世祖興位公感痛明室之亡,不甘臣服于滿清統(tǒng)治,故渡海來臺,擇居臺南鄭成功駐兵故地環(huán)境幽雅的寧南坊馬兵營,自此晚輩沿襲祖訓,誓不侍清,在臺以制糖為業(yè)。

  連橫生于光緒4年正月16日(1878年2月17日),字武公,號雅堂,又號劍花。父親連永昌先生對這季子十分鐘愛。連永昌是個沉醉于歷史書籍并對孩子的教育極為重視的父親。陪坐在父親身旁,聽他品茗侃談古代的那些忠義故事,是連橫幼年時最大的樂趣。連橫對歷史的喜好與投入,深受其父影響。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特別是1895年《馬關(guān)條約》割臺后,親歷日本殖民者對臺灣人民的奴化統(tǒng)治,連橫更覺悟到修史的意義不僅在于文化的載錄傳承,更重要的是要通過著史的工作,昭示他的同胞“臺灣原本是中國的一部份,臺灣人永遠是堂堂的中國人”。它成為連橫嘔心修史的最大動力。

  修史的意愿一直沉甸甸地系在連橫的心頭,終其一生,他以一介報人,在振筆疾書談論國是,以一支犀利之筆極盡書生報國之志的同時,念茲在茲的仍是以修史為己任。他利用各種機會廣泛搜集史料,無論是17歲時罹遇父亡、割臺的家國兩難之際,還是35歲時一償暢游祖國大陸夙愿之時,連橫不僅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更覓得30余種海內(nèi)外有關(guān)臺灣史著之孤本,因其彌足珍貴,后特編成《雅堂叢刊》。在搜集材料的過程中,每有所感,連橫都隨即記下。如此至31歲,連橫在大量積累的基礎上開始撰寫《臺灣通史》,1918年8月1日,《臺灣通史》撰畢。連橫在其臺北的書房劍花室寫下的自序中,道盡修史之因由與艱辛,也洋溢出夙愿已償?shù)男牢。文云:橫不敏,照告神明,發(fā)誓述作,兢兢業(yè)業(yè),莫敢自遑。遂以十稔之間,撰成臺灣通史,為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凡八十有八篇,表科附焉。起自隋代,終于割讓,縱橫上下,鉅細靡遺,而臺灣文獻于是乎在!

  這一年,連橫41歲。10年嘔心瀝血,終于完成了修史的壯舉。脫稿后,他仍怕有所疏漏,便分赴各地加以請教。為了讓《臺灣通史》能夠在當時日本殖民統(tǒng)治之下的臺灣順利出版,連橫委曲求全且頗費了一番心思。由于日人對連橫才學極為崇敬,對《臺灣通史》也很重視,因此連橫事先請日本總督田健治郎為通史題字,又請日本總務長官下村宏野為通史作序,使得他們因而對此書的出版更有所顧念。書中維護中華民族精神的立場是日本人最忌諱之處。日本官方對《臺灣通史》卷四“獨立紀”這個篇名十分敏感和不滿,所以強迫連橫改易為“過渡紀”。為使該書順利出版,連橫最后想出了一個折衷的辦法。在1920年首版《臺灣通史》中,卷四“獨立紀”上另貼有“過渡紀”三個銅印字,每一頁書邊的篇名則仍作“獨立紀”;至于書前目錄卷四則作“過渡紀”,下有小字排。骸捌鹎骞饩w二十一年,終于是年九月,此篇原名獨立,嗣以字義未妥,故易之”。陽奉陰違的斗爭策略終于奏效。1920年11月5日,“臺灣通史”上冊出版;12月27日,中冊出版;1921年4月28日,下冊出版。于此,全書刊印完畢。連橫心上的一塊重石也終于卸下了。此時,他最迫切的愿望就是終老歸根祖國大陸了。

  1931年,飽受日本殖民欺辱的連橫寫信給他在日本東京完成學業(yè)已2年的兒子連震東說,“欲求臺灣之解放,須先建設祖國。余為保存臺灣文獻,故不得不忍居此地。汝今已畢業(yè),且諳國文,應回祖國效命,余與汝母將繼汝而往!边B震東奉命回國,1932加入國民黨,在西安從事抗戰(zhàn),45年隨陳儀反臺授降。從此與島內(nèi)政壇結(jié)下淵源。

  1933年,連橫攜家眷返回大陸,定居上海。連震東從西安趕來探望,連橫再教誨他說,“余自臺灣淪陷,吾家被毀,三十余年靡有定處,……今余之著作已次第告成,……一家均居國內(nèi),余心稍慰矣。余雖年事漸高,……此后當繼續(xù)著作,以貢獻于國家也!逼淅象K伏櫪之一片拳拳報國丹心油然而現(xiàn)。

  令人遺憾的是,1934年,回到祖國大陸不久的連橫患了肝癌,經(jīng)中西醫(yī)藥診治無效。1936年6月28日上午8時,連橫在家人環(huán)伺之下逝世,享年59歲。而2個月后,連橫的孫子在西安降生,取名“連戰(zhàn)”,寄托著連橫希望子孫與日寇奮戰(zhàn)到底的決心?箲(zhàn)勝利后,連戰(zhàn)隨家人赴臺,后以學者之身邁入政界,以祖宗之蔭,在國民黨內(nèi)仕途順暢,歷任國民黨執(zhí)政當局“外交部長”、“行政院長”、“副總統(tǒng)”之高位,2000年3月國民黨失去執(zhí)政權(quán)后,連戰(zhàn)任國民黨主席。在島內(nèi)復雜的政治、社會環(huán)境中,人們?nèi)匀豢梢詮钠渌钚械姆磳畹禽x“去中國化”大陸政策的鮮明立場中,感受到連氏家族內(nèi)心深處的中華民族情懷。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臺灣收復在即,大陸同胞極欲了解臺灣歷史,但由于兩岸阻隔,無緣拜讀《臺灣通史》。因此,由徐旭東先生穿針引線,商務印書館承接出版事宜,連震東先生回臺將書稿修謁,《臺灣通史》終于連橫去世10年之后得以在祖國大陸重印出版。

  連橫的《臺灣通史》,仿司馬遷《史記》體例,時間從隋朝大業(yè)元年至清光緒21年(1895年),橫跨1290年的歷史時空,將包羅萬象之內(nèi)容納入88篇之中。其突出的特點,一是典據(jù)精深,記述詳明,因立足奠基臺灣史,故史料編撰寧詳勿略,寧取無棄。無論是舊籍疏略之島內(nèi)撫墾拓殖的情況、故紙未載之相逼而來的外交兵禍,還是島內(nèi)動植礦物等天然資源的種類及分布情況、稻米糖茶等諸種作物乃至食用方法,或據(jù)資料詳細系統(tǒng)地載錄下來,或依耳聞目睹據(jù)實列述,內(nèi)容扎實,使《臺灣通史》成為文獻大宗。二是較以往修史注重兵、刑、禮、樂者,凸顯“民貴”史觀,對島內(nèi)民生之豐嗇、民德之隆污,特別是攸關(guān)國民生計之官方奏疏一律詳細載錄,以供后人借鑒。三是對以往史書以“島夷海寇”視之而一筆代過之鄭成功驅(qū)逐荷蘭殖民者以及其后率領大陸同胞遷臺拓臺的事跡給予重新矯正定位;對臺灣人民介乎以卵擊石、艱貞抵御日侮的歷史詳情,更是重筆彩墨,致意再三。四是全書既體現(xiàn)了臺灣與祖國大陸在政治、經(jīng)濟、法律、典儀、文化、宗教等方面一脈相傳的歷史淵源,又突出了臺灣的地方特色,安排有序,相得益彰。

  《臺灣通史》一書是由連橫歷經(jīng)十多年努力在一九一八年寫竣,記錄隋朝大業(yè)年間至清光緒二十一年止,臺灣一千二百九十年來的歷史發(fā)展過程。連橫是臺灣臺南市人!

  《臺灣通史》內(nèi)容分為三冊,分別在一九二○年出版第一冊,二一年出版中、下兩冊,為記錄臺灣歷史發(fā)展的重要著作。  (來源:新華網(wǎng))

:
    關(guān)于我們 | 本網(wǎng)動態(tài) | 轉(zhuǎn)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lián)系我們 | 版權(quán)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391
    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巍山| 云霄县| 乐都县| 清徐县| 库伦旗| 定州市| 罗定市| 济宁市| 弋阳县| 乳源| 壶关县| 临邑县| 高要市| 虞城县| 龙门县| 罗山县| 仙游县| 新河县| 册亨县| 岢岚县| 浠水县| 西昌市| 辽源市| 贵南县| 宜川县| 上林县| 江门市| 讷河市| 洛浦县| 安庆市| 宝兴县| 陇南市| 东安县| 南木林县| 桦甸市| 宝应县| 安塞县| 于都县| 边坝县| 鸡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