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潘錫堂:提升臺灣競爭力 化“人才危機”為轉機

2012年07月12日 08:51: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近年來由于臺灣的人力資源出現嚴重的供需失衡問題,導致臺灣“人才危機”。為此,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潘錫堂今日在《海峽導報》撰文表示,臺灣人才培育失去方向感,解決臺灣“人才危機”誠屬不易,但有改革總比不改革好,臺灣官產學界應齊心一致努力推動各項改革,用以厚植臺灣的人力資源,提升臺灣的整體競爭力,化“人才危機”為轉機。

  全文摘編如下:

  馬英九日前出席臺灣 “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開幕典禮時指出,臺當局已于2年前開始推動“彈薪計劃”,未來將繼續(xù)努力,加強經濟、科技及人才等三方面的連結。

  眾所周知,面對知識經濟時代來臨的挑戰(zhàn),人力資源已成為全球各成員是否能保存競爭優(yōu)勢的最重要關鍵,缺乏天然資源的臺灣更是如此。本來臺灣因擁有充沛的高素質人力資源,故能締造往昔全球贊譽的“臺灣經濟奇跡”。然而,近年來由于臺灣的人力資源出現嚴重的供需失衡問題,因此臺灣“人才危機”也成為此次“中研院”院士會議討論的焦點之一,院士們普遍認為,臺灣在政策、教育、科研及產學合作等層面,均有不少亟待改革之處。 

  歸根究底,當前臺灣出現 “人才危機”,主要有如下幾個面向:第一,研究基礎科學的人愈來愈少;第二,高階人力的流失;第三,人才培育與產業(yè)發(fā)展未能密切結合。深究這些造成“人才危機”的主客觀因素,有的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有的則是臺灣民眾觀念上的繆誤,欠缺宏觀的全球格局,遇事動輒“濫情與理盲”。如何找出“人才危機”的原因,下定決心、痛加改革,官、產、學各界均責無旁貸!

  首先是,基礎科學系全球各成員發(fā)展壯大之本,各經濟強權莫不重視基礎科學的研究。在臺灣,大學或學術研究單位大多重視應用科學,選擇基礎科學者相對減少許多。短期內仍難看出其嚴重性,但長此以往,目前臺灣在光電等應用科學的優(yōu)勢地位,必然因為沒有基礎科學人才的支撐而難以為繼!

  其次,在全球化時代,世界高階人力的流動原屬必然,只是臺灣的情況是出去的多、進來的少,故成為此次“中研院”院士會議學者專家口中的人力“凈輸出者”。其實,去年8月由“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發(fā)起、產學者領袖共同連署的“人才宣言”就直言,臺灣的環(huán)境對海外人士不友善、留不住好的人才;宣言建議當局應成立特別研議委員會,檢討教育政策、修改法規(guī)、改善當局官員待遇,落實“科技基本法”,做到“公教分軌”;并主張通盤放寬海外人士就業(yè)、居留與退休等“不合時宜”的限制,適時檢討臺灣的移民政策,以吸引更多的人才。 

  再者,此次院士會議中不少院士咸認為,臺灣經濟發(fā)展的困境,可歸因于人才、科技、經濟等三個層面的連結斷裂,這足以說明臺灣高等教育人才的培育,的確出現一些問題,諸如其一,產業(yè)界人士常抱怨學生的技術能力不足,公司找不到適當人才;其二,為產學合作機制不足;其三則是島內大學的“量”增加太快,“質”卻未能隨之提升!

  正因如此,臺灣宏鸉創(chuàng)辦人施振榮日前提出“學士黑手”(“黑手”是傳統(tǒng)社會對制造業(yè)工人的稱呼)的概念,認為教育部門應將科技大學定位為培養(yǎng)世界級“學士黑手”的搖籃,為臺灣成為研發(fā)及全球運籌中心提供高質量的技術人才。由于臺灣十幾年來大學激增,訓練出來的大學畢業(yè)生卻高不成、低不就,此乃因目前大學偏重理論式的教育,無法產生熟悉技術又懂得原理的學士,企業(yè)也難以找到足堪任用的人才,以致造成教育和市場的脫節(jié),臺灣青年就業(yè)困難。施振榮之倡議是希望大學訓練出高質量的技術人才,藉以解決人才培育失去方向感的危機!

  誠如馬英九強調,當局將會持續(xù)培育、延攬及留住人才。而臺灣民眾也應體認,解決臺灣“人才危機”誠屬不易,但有改革總比不改革好,“中研院”“人才宣言”公布之后,立即引起臺灣社會各界廣泛的回響,官產學界齊心一致努力推動各項改革,用以厚植臺灣的人力資源,提升臺灣的整體競爭力,化“人才危機”為轉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后
七日視點
視頻